动画演示prklasiklasek区别
PRK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RK是“PhotoRefractireKeratectomy”一词的缩写,中文则简称为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手术需先去除角膜上皮,然后用准分子激光消融角膜浅层基质,这样将同时去除了角膜前弹力层,易诱发角膜上皮增生、角膜组织修复反应、角膜雾样混浊, 从而影响了手术的预测性和稳定性。这种影响在低度近视表现不明显,但在中、高度近视则预测性和稳定性明显下降。手术后需点激素类眼药3~4个月,也容易产生并发症。
LASIK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原位角膜磨镶术
为了克服PRK手术的缺点,90年代初,美国Peyman等发明了先作一角膜板层切开,再在角膜基质层进行激光消融,然后将角膜板层原位复位,这就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由于LASIK保持了角膜正常解剖状态,因而其预测性和稳定性明显高于PRK,并且术后反应轻、用药少、回退小、恢复快、无角膜雾样混浊,是很有前途的取代 PRK屈光性角膜手术的方法。
LASIK手术是制作一个厚度为130-160微米的角膜瓣,它包括上皮层、前弹力层和部分基质层,再行激光切削。因此,对角膜厚度要求较高,所要矫正的屈光度数受角膜厚度限制,不适合高度数、角膜相对较薄的患者。
LASEK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磨镶术
LASEK手术是意大利Rovigo医院眼科中心Massino lamellion MD于1997年在屈光手术临床过程中发明的一种针对高度数,角膜相对较薄的一种新的准分子激光手术,它克服了PRK的疼痛,上皮下混浊(HAZE)及为高度数行手术的患者争取了角膜厚度,并会给此类患者带来更好的视光效果。
Lasek手术是用上皮刀切出一个厚度为60-80微米,直径8-10毫米,蒂的弧度为30度的上皮瓣,掀开上皮瓣后用准分子激光进行原位磨镶来改变角膜的屈光度从而达到矫正近视、散光的目的,而后上皮瓣复位。手术后对于超高度数的患者可以解决像差,眩光问题。由于上皮瓣厚度为60-80微米,所以为高度数,角膜相对较薄的患者解决了厚度问题,同时对于此类患者,安全性也提高了。Lasek手术解决了Lasik视为禁忌症的一些问题,为一些超高度近视眼,角膜厚度相对较薄的患者带来了矫正的希望。